第三章 血液

第三节 血液凝固及纤维蛋白溶解

目的要求

1.熟悉血凝基本过程。

2.了解抗凝物质及纤溶。

教学重点

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。

教学难点

1.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。

2.纤维蛋白溶解。

教学内容

1.概念: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(液体状态)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凝固。这一过程所需时间称为凝血时间。

本质: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酶促生化反应(有限水解反应)。

2.基本过程:

(1)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(Xa、Ca2+、V、PF3)。

(2)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。

(3)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。

其中,因子X的激活可通过两咱途径实现: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。

血液凝固具体过程:血液凝固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:

⑴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:可经以下两种途径形成:
①内源性激活途径:由于血管内膜损伤,血浆中的FⅫ与血管内膜下的胶原纤维接触而被激活。被激活的FⅫ(FⅫa)又相继激活其他无活性的凝血因子,并在PF3(血小板因子3)和Ca2+(FⅣ)参与下使FⅩ激活,被激活的FⅤ又在PF3和Ca2+参与下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。
②外源性激活途径:由于外伤或其他原因组织释放出的组织因子(FⅢ)进入血液,在Ca2+参与下使FⅩ激活,被激活的FⅤ又在PF3和Ca2+参与下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。
⑵凝血酶的形成: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,凝血酶原被激活,生成凝血酶。
⑶纤维蛋白的形成:在凝血酶的作用下,纤维蛋白原被切除四个小肽,然后2个小分子纤维蛋白联结称二聚体,然后在FⅩⅢ和Ca2+参与下逐渐形成牢固的纤维蛋白多聚体,即不溶于水的血纤维。

3.凝血因子的特点:

(1)除因子Ⅳ(Ca2+)和血小板磷脂外,其余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。

(2)血液中因子Ⅱ、Ⅶ、Ⅸ、Ⅹ、Ⅺ、Ⅻ等通常以无活性酶原存在。

(3)Ⅶ因子以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,但必须Ⅲ因子存在才能起作用。

(4)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内合成,且需VitK参与,所以肝脏病变成VitK缺乏常导致凝血异常。

(5)因子Ⅷ为抗血友病因子,缺乏时凝血缓慢。

4.内、外源凝血途径的不同点:

 

始动因子

参与反应步骤

产生凝血速度

发生条件

内源性凝血

胶原纤维等激活因子Ⅻ

较多

较慢

血管损伤或试管内凝血

外源性凝血

组织损伤产生因子Ⅲ

较少

较快

组织损伤

5.机休组织损伤时的凝血为: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起作用,且相互促进。

六、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

1.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:抗凝血酶Ⅲ和肝素。

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而发挥作用。

2.纤维蛋白溶解系统:

(+):促进作用

(-):抑制作用

3.正常情况下,血流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:

(1)血流速度快,(2)血管内膜光滑,(3)血浆中存在天然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

课后小结

本节的难点是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,内源性、外源性凝血,教师在讲这一部分时,一定要认真细心,课件内容要丰富多彩,多结合一些临床知识,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。

课后练习

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。